“再不听话我就走了”
这句话是不少家长在平时教育孩子时
很容易随口就说出来的
但是
这种“吓唬式”的教育方法
对孩子来说,真的凑效吗?
近日
上海金山一名5岁男童与母亲意见不一致
站在原地发脾气
母亲就想出了躲起来吓唬他的教育方法
结果事情的发展超出了这位母亲的预期
儿子竟真的被弄丢了
5月6日下午14时30分许,金山公安分局朱泾派出所接到一位女士报警求助,称其5岁儿子在东林寺附近走失。
经了解,当日下午,男孩与妈妈、奶奶在商业广场游玩。走至东林寺附近时,男孩与母亲发生口角,发脾气不肯离开。母亲为了吓唬男孩,就假装和奶奶离开,并躲到附近一棵树下观察儿子反映。看到男孩一直坐在石墩上,母亲便以为他不会离开,因此放松了警惕。
随后,母亲和奶奶在树下聊起了天,等再次查看儿子情况时,才发现儿子不见了,搜寻未果后,只得报了警。民警根据报警人描述的体貌特征,通过调阅公共视频,发现男孩最后出现在了临源一村附近。经问询,该小区正是男孩奶奶家。原来男孩凭着自己的记忆,一路往奶奶家的方向走,不认识路了就找人问路,最终成功回到了奶奶家里。
庆幸的是,孩子凭借自己的记忆,最终成功回到了奶奶家里。否则,孩子的家长就可能要为自己的“吓唬式”教育买单了。
对此,有网友表示,很多孩子听到家长的吓唬,可能立马就变乖了,于是家长会觉得“吓唬式”教育立竿见影。但是在“吓唬式”教育下长大的孩子,常常会有恐惧感,也容易缺乏安全感,渐渐的,孩子就容易形成叛逆心理。
也有网友表示,家长与孩子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很常见,家长应该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,了解原因,而不是采用简单粗暴的“吓唬式”教育。
家长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
家长应该怎么办?
一、家长做情绪的控制者
家长与孩子意见不一致很正常的,关键要看家长的处理方式。都说“有理不在声高”,家长的情绪过于激动,也不利于事情的解决。而“吓唬式”教育对孩子来说,更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。因此,家长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情况,首先应该学会控制情绪,不要发脾气。
二、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,了解孩子内心真实想法
家长应该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交流,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。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,当意见不同时,家长是尊重自己的。
三、与孩子一同找出分歧的原因
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到彼此意见不同的原因,共同解决问题,这也是促进亲子关系和谐的有效方式。
四、家长要了解孩子的需求
孩子不听话,大多数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,作为家长,也要及时找到问题的根源,来有效改善这种状况。
五、抱有耐心,循序渐进
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,应该保持充足的耐心,促使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。
对此,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专家、滨州市沾化区第二中学心理及生涯规划教师尹丽美有自己的观点:
一、“吓唬式”教育的危害
“吓唬式”教育不可取,它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。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父母,来源于家庭。孩子缺乏了安全感,不仅影响性格的健全,也影响智力的发展。
二、家长不要试图赢了孩子,要赢得孩子
父母不要试图赢了孩子,而是要学会赢得孩子。也就是赢得与孩子的合作。具体方法,有以下的四个步骤:
1、家长要倾听孩子,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
在这个过程当中,家长一定要正确地理解孩子,并且让孩子知道你是在试图理解他们的感受,这会让他们受到鼓励,更加愿意敞开心扉来接受你,从而才会迈出合作的第一步。
2、家长要表达出对孩子遭遇的同情
如果你告诉孩子,你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者是行为,效果就会更好了。因为这会让孩子产生同理心,更愿意和你分享心情。
3、家长要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
如果你用真诚而友善的态度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,而孩子也感受到你在认真倾听之后,他们就会愿意听你接着说下去了。这个时候,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你对事情的真实看法。
4、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
家长要循循善诱,先问孩子,对于如何避免这类问题再出现有什么想法。如果孩子没有什么想法,也可以让他们提出一个建议,直到最后和孩子达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共识。
作者:倪珍臻
本文编辑:小机灵儿
责任编辑:刘龙 林美妮